时间:2025-07-28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西北边陲之战”历时超过60年,分为三个阶段,战斗一波接一波。第一阶段是自1820年至1828年的张格尔之乱;第二阶段则发生了三次较小规模的战争,包括1830年浩罕入侵、1847年七和卓之乱、1857年倭里汗之乱;第三阶段则从1864年持续至1881年,期间有阿古柏入侵新疆、左宗棠西征,以及中俄之间关于收回伊犁的谈判和沙俄武装侵占伊犁的情况。
清政府在1762年设立了伊犁将军,负责管理新疆的军政事务,虽然清朝实行军府制,但实际行政工作依旧依靠各地民族头目自理。蒙古部、哈密和吐鲁番等地继续维持传统的盟旗制(札萨克制),南疆的维吾尔族则实行伯克制,而东部汉回地区则推行州县制,设镇迪道,虽然乌鲁木齐的都统管理这些地区,但它们实际上隶属甘肃省。这种由军事和民族制度为主的多元管理方式,削弱了中央的控制力,使得当外部侵略或内部发生动乱时,地方容易出现割据,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一。
位于天山南路的维吾尔族地区,清朝沿袭了明朝的旧称“回部”,历史记载中有时称之为“畏吾儿”。在1757年5月,回部的霍集占以兄长大和卓波罗尼都的帮助,发起了起义。经过两年多的清军讨伐,回部之乱终于在1759年被平定。此后,波罗尼都的幼子萨木萨克逃亡至浩罕,成为外部力量的一部分。
张格尔,作为萨木萨克的儿子,是大和卓的孙子,虽然是维吾尔族,但他势力主要依靠浩罕汗国的支持,成为外部势力。自1820年起,张格尔多次潜入新疆南部,煽动骚乱与叛乱。在得到浩罕政府和英国殖民势力的帮助后,张格尔的活动愈加猖狂。1830年,浩罕汗国集结3万大军入侵新疆,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1847年,张格尔的后代继续活跃,在浩罕政府的策划下,发动了七和卓之乱。接着在1857年,张格尔的侄儿倭里汗也发动了同样的入侵,造成了更大的冲突。
在1864年,阿古柏的入侵又再次将局势推向高潮。阿古柏在浩罕的支持下,将张格尔的后代布素鲁克带到新疆,试图分裂当地民族和社会结构。然而,布素鲁克未能长久保持控制,很快便因生活方式腐化被阿古柏驱逐。此后,阿古柏联合英国、俄罗斯的力量,试图割据新疆。
然而,随着俄罗斯消灭浩罕汗国后,阿古柏投向沙俄,试图在新疆继续割据。最终,左宗棠领导的清军发动西征,经过长达多年的努力,才彻底驱逐了阿古柏的势力。
1876年底,阿古柏已经接近穷途末路时,英使威妥玛为其求和,甚至提出让阿古柏称为“喀王”,成为清朝的属国。左宗棠则果断拒绝了这一提议,继续用兵,最终彻底消灭了阿古柏的势力。
这场“西北边陲之战”的每个阶段都紧密与外来势力挂钩,显示出新疆地区复杂的涉外斗争和长久不息的紧张局势。浩罕虽然是清朝的属国,但该国人民信奉伊斯兰教,且与清朝的关系较为微妙。萨木萨克长大后,对曾经的仇恨心生复仇之意,开始在中亚各地宣传动员。由于他的宣传煽动,浩罕的政治气氛日渐紧张,最终,萨木萨克的儿子张格尔在其父亲的影响下,开始向新疆发起一系列攻击。
1820年9月,张格尔带领几百名柯尔克孜族的兵力回到祖先所在的六城地区,袭击并击败了清军,但很快遭到清军的反击,张格尔被迫带着残部撤退回浩罕。
1824年9月,张格尔再次从浩罕出发,带领巴布顶等人发动侵略,造成严重破坏。清军在追击时,由于军官误杀了萨雅克部落的妇孺,引发了边境局势的恶化。清政府为此加强了边境的防御,但依然无法阻止张格尔的入侵。
1825年秋,张格尔再度侵袭清朝边境,并在布鲁特萨雅克部落附近活动。清朝参赞大臣永芹派遣巴彦巴图带兵追剿,但却未能找到张格尔的踪迹,反而发生了错误的军事行动,导致民众的愤怒和清军士气的下降。
经过一系列的战斗和战略调整,清朝终于在1827年2月集中力量,与张格尔展开决战。最终,清军在3月20日大败张格尔,杀敌上万,并俘获3200余人,标志着这场持久战的胜利。
尽管如此,张格尔仍然逃脱,并通过再度联合浩罕的部队,企图恢复其在喀什噶尔的控制,但最终未能成功。最终,张格尔于1828年被捕,并被送往北京,接受清朝的严惩,标志着这场历时数年的战斗的终结。
这场战争的结局,意味着清朝在新疆的统治虽然面临巨大挑战,但最终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调整,成功地维护了新疆的稳定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