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在弘扬宪法精神中塑造法治信仰
时间:2022-10-27  浏览次数:663

  今天(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为迎接第六个国家宪法日,由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共同举办的2019年全国“宪法宣传周”活动,日前在北京、上海两地主会场启动。昨天(12月3日),国新办就2019年全国“宪法宣传周”活动安排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举行发布会。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无论设立国家宪法日还是举行“宪法宣传周”活动,深刻意义无需赘言。

  与以往相比,今年的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更有时代气质——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因如此,今年宪法宣传周的主题正是“弘扬宪法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弘扬宪法精神,可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一大优势,就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弘扬宪法精神,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的重要内容,也是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重要内涵。宪法获得尊崇,就能更好地发挥出我国的制度优势,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在法治轨道中稳步行进。

  弘扬宪法精神,可更好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宪法受尊重,依法治国才有保障,弘扬宪法精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断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就能不断提高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水平,为建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提供最强大的法治力量和支撑。

  弘扬宪法精神,可更好地保障公民权利。有人说,“宪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一方面,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我们的宪法不只是“纸上宪法”,更是“现实宪法”,能够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通过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把文本上的宪法变成实践中的宪法,让公民的各项权利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也有助于提升公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为此,就需要加强宪法监督,维护宪法尊严,把实施宪法提高到新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尤需推进宪法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让每周都是宪法宣传周,每天都是宪法宣传日。同时,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要在全党全社会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卢梭说过,“规章只不过是穹隆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隆顶上的不可动摇的拱心石”。归根到底,要塑造法治信仰,需要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全体人民都会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王石川)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进行一些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使得我们的整个发展模式、增长机制和分配机制更加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形态,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中国从贫穷到小康再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逻辑。实现共同富裕要致力于三个方面:一是上不封顶,二是要保底,三是要扩中。

  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如愿地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享受生活和追求幸福。

  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刻、准确地理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进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要准确认识和适应全球政治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变化,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历史进程谋求战略创新,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了全方位、全过程地实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让每个人的能力、人的丰富性得到全面提升。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战略,着力提升国家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能够为厚植我国发展新优势构筑最为广泛、最为持续、最为强大的微观新动能。

  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是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域,电力行业实现结构性转型是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今后五年对于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好在哪里”“难在哪里”“路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梳理。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就是要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和大学这两个基本主体的定位,为企业和大学创造好的环境。

  我们应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反对傲慢和偏见,倡导科技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合作精神与合作理念,共同寻求科学的答案解答,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升综合国力的正确选择。只要全体中国人民咬定青山不放松,充分激活中国人的潜能,中国在创新上一定能够“再攀高峰”。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要将就业目标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根据就业目标进展情况,动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力度。




上一篇:汽车圆圈P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全套规划术语:红线、绿线、蓝线、紫线、总规、控规、修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