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振兴之业筑人才之基——2020辽宁省人才工作综述
时间:2022-11-03  浏览次数:663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许多显著优势,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时代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对人才的作用,曾创造过辉煌历史的辽宁有着格外深刻的体会。而对人才的渴求,作为老工业基地,仍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关键阶段的辽宁尤其迫切。多年来,特别是2020年以来,辽宁省委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省上下将人才意识铭刻在头脑里、落实到行动上,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创新举措,用实际成效生动诠释了引育人才是最大的德、留住人才是最大的义、用好人才是最大的功。

  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辽宁振兴发展同样需要更多优秀人才。我们坚信,只要把各方面人才凝聚起来,就必定能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强大力量。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一年多来,辽宁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2020年工作要点》,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扎实推动人才服务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稳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重大人才工程,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新进步。

  国家级罗佳全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本钢机电安装公司首席操作师罗佳全(右)为徒弟答疑解惑,竭尽全力做好“传帮带”

  经过多年努力,辽宁在人才方面形成了较强的支撑能力,积蓄了强劲的发展势能。“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融合’,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如今,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具备有利条件,新目标更加激动人心。

  一年多来,省委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人才工作放到全省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去推动。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集中力量、整合资源、落实责任,推动形成人才工作合力。

  2020年1月,省委召开会议,听取全省14个市、30家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抓人才工作述职,进一步强化了各级党委(党组)书记抓好人才“第一资源”的紧迫感责任感,“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正在成为自觉。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严重威胁。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及时印发《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关于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进一步发挥人才作用的通知》,组织引导广大人才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医疗救治、药物研发、复工复产、春耕备耕等方面发挥作用。抗疫期间,省、市、县主要领导干部带头走访慰问驰援武汉的医护人才家属,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举办15期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国情省情专题培训班,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专家、省优秀专家、省“兴辽英才计划”入选专家等近千名高层次人才参加培训,积极引导专家人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向党组织靠拢。2020年,在高校青年教师和学术骨干群体中发展党员529人,在疫情防控一线人,其中援鄂一线人。

  沈阳市精心打造人才公寓,让来沈专家纷纷点赞:“拎包入住,贴心方便。”鞍山市发放“钢都英才卡”,让优秀人才享受到个性化优质服务……践行“领导就是服务”理念,辽宁省不断优化人才服务环境,用精细化、高质量的服务温暖人心,礼遇人才,拴心留人。用好辽宁省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整合服务资源,通过专窗、专网、专线、专员“四专”服务方式,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设立省、市两级人才服务窗口,为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医疗保健、安家落户提供优质服务。畅通人才就医“绿色通道”,2020年累计为优秀专家办理高层次人才专用健康证290张。各级党委(党组)持续深化联系服务专家工作,走访慰问在辽工作的院士专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逐步健全人才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持体系,加快建设省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会,充分发挥兴辽英才科技发展基金引导作用,发放1.2亿元“人才贷”资金,投入6000万元“人才投”资金,支持“兴辽英才计划”入选专家创新创业,特别是疫情期间为国家级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迈思医疗、上博智像提供“人才贷”900万元,为支持企业生产疫情防控设备“雪中送炭”。

  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党组)落实党管人才责任打出政策组合拳,实施一系列加速各类人才集聚的务实举措,辽沈大地上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氛围更加浓厚。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人才能不能招得来、留得下、用得好,往往取决于一个地方政策保障是否给力。制定出台关系地方长远发展的人才政策,突出科学性、有效性、持续性,成为辽宁省完善政策体系的突出特点。

  开局“十四五”,开启新征程。围绕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打造人才聚集高地,聚焦建成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对人才的需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起草《辽宁省“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明确今后五年人才工作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

  印发《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抓好人才工作的贯彻落实措施》,聚焦辽宁高质量发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共提出12条具体落实措施,督促指导全省各地区各有关单位聚焦主责主业抓好人才工作。

  制定《关于激励和促进各类人才服务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骨干企业的实施意见》,编制20个重点产业、126个重大项目、253家骨干企业目录,提出务实管用的工作举措,推动人才与产业、与项目、与企业精准对接,进一步发挥人才服务振兴发展的支撑作用。

  相比国内一些发达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辽宁吸引力有限,常有留不住“金凤凰”的烦恼。用人是否一定要留人?答案并非那么绝对。2020年以来,辽宁省树立“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用人理念,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柔性引进人才的若干措施》,提出13条含金量高、操作性和针对性较强的政策措施,促进各类优秀人才加快向辽宁流动。“这一政策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用人主体,注重以用为本。”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表示:“相对全职引进人才而言,这种方式更加灵活,更重实效,既破除了传统思维对引才工作的束缚,也突破了地域、身份、行业界限对人才流动的限制,能够有效推动解决人才‘引育用留’难题。”

  “让柔性引进人才也能和全职引进人才、本土人才一样,享受到政策红利,切实体会到辽宁‘温度’。”各领域专家人才和用人单位纷纷为好政策点赞。

  好政策要有好执行,不能“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坚持结果导向,对全省2017年以来出台的4个省级主要政策文件执行落实情况开展评估,督促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政策有效贯彻落实。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加强政策统筹、推进改革创新的具体举措,确保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可操作性。

  加快人才政策科学统筹和制度创新,构筑更加开放、更加积极、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全力缩短“发文件”和“落实了”之间的距离,“辽字号”人才政策正落地生根,释放吸引力,产生作用力。

  吸引人才、集聚人才,需要人才工程的引领和带动。一年多来,辽宁省将抓好重大人才工程作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抓手,围绕振兴发展需要谋良策、出实招,集聚各类优秀人才来辽创新创业。

  本着“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兴人才就是兴辽宁”的理念,2018年,“兴辽英才计划”应运而生。当时媒体报道称:“这是辽宁历史上力度最大的人才新政,释放出辽宁求贤若渴、广纳英才的强烈信号。”2020年6月,新一轮“兴辽英才计划”推荐选拔工作启动,在2018年、2019年评选产生的1013名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遴选新一批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及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促进“兴辽英才计划”专家成长成才,落实4名新晋“两院”院士政策待遇,支持26人获得国家科技奖励。

  辽宁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兴辽英才计划”实施3年多来,已成为辽宁人才工作的品牌工程、龙头工程,释放了较好的引领示范效应,同时带动全省各地区实施了“院士经济”人才服务工程、人才特殊支持“双百计划”以及“优才选育计划”等一系列人才特色品牌工程。

  随着“兴辽英才计划”日益深入人心,社会认知度与认可度得到双提升,入选计划的人才俨然成为振兴发展道路上耀眼的“明星”、各行各业普通职工群众心中的“偶像”,带动人们在各自岗位上攻坚克难,创新实干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在“兴辽英才计划”的领跑下,各项重大人才工程竞相发力,例如,大连市创新举办“网上海创周”,收到了“人才回归、项目落地”的效果;盘锦市推进“引贤下乡”工程,一批“新乡贤”大展身手,“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一大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全省“双招双引”工程深入实施。启动2020线上海创周海外直通车活动,筛选出146个优质项目集中开展21场线上路演。启动“一带一路”辽宁科技创新合作周,畅通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引进人才渠道,共有325名海外人才通过线上平台开展技术咨询和项目对接。

  向青年人才抛出橄榄枝,高校毕业生留(辽)回(辽)来(辽)工程深入实施。启动2020年“百校千企”人才对接计划,组织辽宁省重点企事业单位面向省内外高校举办网络招聘活动21场、现场招聘活动10场,累计组织2812家用人单位参与招聘,提供就业岗位10.81万个,来自省内外高校的3.96万名毕业生参加招聘活动,累计收到求职简历4.4万份,现场达成就业意向5422人。组织2020年“走进江苏、走进高校”系列人才招聘活动,在江苏省人才市场和高校举办6场招聘会,共提供就业岗位5361个,吸引高校毕业生来辽就业创业。

  一幅“人才工程效果图”如今正在辽沈大地上展开:人才总量逐渐攀升,人才层次和素质明显提升,人才效能进一步提高,人才对振兴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彰显……

  育好选好管好用好人才,根本靠制度。辽宁省着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人才制度体系正在有序完善、有效运转。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人才编制、岗位、薪酬管理等方面持续放权,相继下放人事管理、公开招聘、职称评审等权限,累计取消省级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434项。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已有53家单位开展自主招聘,114所高等学校、38家大型公立医院、7家企业实行自主评审。推行科研经费“包干制”管理,在涉及经费、绩效支出、报销等事项上给予科研单位和人员充分自主权,着力为科技人才松绑减负。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推进职称评聘工作流程再造,1406名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享受职称评聘倾斜政策。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指导大连金普新区和高新区、鞍山海城市、盘锦高新区在政策创新、人才管理、创业孵化、创投融资等方面推广先行先试经验。出台《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取消城市人才落户限制……

  突出“细”与“实”,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改革,加大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全省145所职业院校开展试点项目1036项,涵盖92个领域,学生规模近13万人。支持省内高校围绕辽宁主导产业需求新增工科、医科、文科等98个专业,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启动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39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16项,推动攻克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机器人技术等300余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国产止裂钢等重大创新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火箭发动机冷却通道数控数字化加工控制系统等多项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助力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天。

  突出“精”与“准”,改革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在辽宁省地质勘探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本钢集团有限公司、大连长丰实业总公司、辽宁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新设立企业高级评委会,由企业自定标准、自主评审、自主发证。探索数据科学工程、工业设计、网络安全、煤矿环保工程、海洋地质等新兴领域、新兴产业、新兴业态的人才评价标准。制定下发《辽宁省部分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和职称对应目录》,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有效推动职业资格与职称互通互认。全面推行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批复沈阳工业大学等5家单位激励试点方案,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实难点和堵点。出台《关于完善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落实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措施,保障高层次人才兼职或创业待遇。

  突出“新”与“活”,健全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引导人才向辽西北等艰苦地区流动,积极探索在阜新、铁岭、朝阳等辽西北三市设立周转性质的“人才编制池”。推动“创新驱动助力示范县”建设向辽西北地区倾斜,在昌图县、西丰县、北票市分别创建“创新驱动助力示范县”,组织专家开展调研对接服务百余人次。实施“全国学会入辽计划”,探索开放式人才引进新路径。累计支持国家级学会在辽设立分支机构38家,建立学会服务站82个,服务企业200余家,转化科技成果103项。推动全国学会百余名专家组建7个科技服务团,围绕辽宁重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

  聚焦人才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蹄疾步稳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全省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得到了进一步释放。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辽宁省坚持以用为本,充分尊重、放手使用各类人才,为广大人才提供发挥才智、实现梦想的机遇和舞台,催生出人才价值得到体现、能力得到发挥、活力得到释放的可喜局面。

  制订《沈大自创区“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华晨国际汽车产业园等35个重大项目和“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等20个重点计划。指导丹东、盘锦、抚顺、朝阳高新区以升促建工作。推进沈阳汽车城、大连金普新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先后举办2020年辽宁创新创业大赛、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辽宁赛区赛事,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促进创新创业再上新水平。

  优化创新平台布局,新组建省重点实验室36个、省技术创新中心30个,区域综合性实验室建设积极推进,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项目完成主体工程。积极打造人才聚集创新载体,新增“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2029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万家。加强人才、平台、项目联动,争取国家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引才引智示范基地3个,组织实施省级外国专家项目47项,争取到国家外国专家项目25项,有力推动辽宁省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让广大人才感到舞台很广、梦想很近,得到他们拍手称赞:“辽宁这波操作,够燃。”

  大力发展“院士经济”,制定《关于加强院士科技创新工作常态化联系机制的意见》,建立促进院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技术转移和创业孵化体系建设,推荐东北科技大市场等2家服务机构获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省技术转移机构联盟成员单位突破200家,省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创业孵化机构分别达到91家、271家。截至2020年年底,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等本地转化科技成果近4000项,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00亿元。

  伴随着人才科技成果与经济活动加快融合,人才事业与振兴发展同频共振的雄浑乐章显得格外铿锵有力……

  ‍着眼于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省各地各部门坚持统筹推进、整体开发,人才队伍建设加速开展。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人才总量得以扩大,人才质量得以提高,人才存量得以盘活,不同专业特长、不同职业岗位、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能力水平的人才各得其所、建功立业。

  今天,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大军,正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征程上加快集结、展翅高飞。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青年人才是人才队伍的源头。为集聚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辽宁省实施“青年英才储备计划”,新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922名,创辽宁省实施博士后制度35年以来年度招收博士后数量历史新高,是计划实施前2017年招收博士后数量的2.8倍。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申请设立青年英才培养平台,2020年,国家批准辽宁省新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截至目前,辽宁省博士后工作站数量达到110个,位列全国第一梯队。

  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骨干,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完成10期省级高级研修班的申报、遴选、公布等工作,新增专业技术人才4万人,在线万人。推进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选育优秀高技能人才,打造“大国工匠”队伍,建设5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站,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基础能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优化培训补贴政策,扩大政策惠及范围,通过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行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全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75.2万人次。在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1块金牌、2块银牌、20个优胜奖的好成绩,另有5名选手进入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

  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中的薄弱环节。为拉长短板,辽宁省持续加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全省累计派驻省级特派团147个,培养技术人员4000余人,解决难点问题近2000个,培训农民1.6万人,发放技术手册和资料1.7万册。强化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重点围绕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共举办农村实用人才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班10期,累计培训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学员1000人。圆满完成2020年“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工作,全省共新招募“三支一扶”计划人员320人,其中向阜新市、铁岭市、朝阳市等辽西北贫困地区选派78名。

  一路快马加鞭,一路砥砺前行,人才工作成就显著,一树繁花春似海。辽宁正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伟大奋斗中来。




上一篇:地铁4号线开通在即!沈阳这区域迎来“双地铁”底气更硬了!   下一篇:汽车t代表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