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太卷了,报价五十万,服务三年,企业只能亏损。”一厂商无奈叹息道。尽管按照国家医保局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的时间表,仍有73%的医疗机构尚未完成信息系统改造,但眼下亏损、内卷已成为大多企业难以挣脱的泥潭。
正如1995年,北京中关村南大街曾经竖起的巨大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信息化厂商,离DRG/DIP这块百亿蛋糕仍隔着许多公里。
依据公开中标信息,DRG综合管理系统采购项目价格多为49万——60万之间,鲜见超过百万。而企业们却要耗费大量运维人员、业务人员、工程师入驻医院,人力物力耗费数月,以及定制开发带来的成本,自然让厂商们叫苦不迭。
不过耀眼的未来、可延展的商业版图、资本勾勒的市场规模,还是让众多企业毅然决然地踏入DRG/DIP这条河流。
置身其中,医疗信息化企业又有哪些洞察?市场上从业者良莠不齐,镀金者、炼金者并行,企业们应该如何占据一席之地?
病案首页和医保结算清单主诊选择有所区别,前者为医疗管理和医疗本身服务,主管单位为国家卫生健康委,需要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推行的全国统一的疾病分类编码、手术操作编码和医学名词术语集上报到HQMS。后者则为了医保结算,主管单位为国家医保局,结算清单按照医保局推行的全国统一的15个医保编码标准来填报。
前者牵动医院“脸面”——绩效考核分数,关注是否危及生命,后者注重消耗资源,身系医保结算金额,在诊断和手术操作填写方面,若医院直接使用病案首页的数据上报会导致分组错误,可能会导致结算超支。
上传病案首页,对结算清单也造成了不小影响。一组公开数据是,8.6%清单因规则及编码问题,导致未入组和入组错误,结算金额影响5%——10%。“两个主诊断之间,大约15%的患者不一样,很多医院想改又不敢改,怕主诊不一样被查。”业内人士白帆指出。
如何规范填写清单并确保准确入组、获得合理结算,就成为医院在DRG/DIP支付改革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医院管理基本较为分散,病案过程在质控办、结果质控在病案室、医保结算清单是在医保办,给管理带来了极大难度。
厂商们则瞅准了这一痛点,目前很多公司把结算清单管理和DRG/DIP费用监管打包在一起,如果买了DRG/DIP费用监管,便可帮助医院做结算清单的生成、质控、上传。让疾病入到该入的组,成为了厂商们关于精度的PK。
一般而言,DRG院端应用的主要功能包括病案质控、DRG分组管理、DRG绩效评价、DRG病组分析及DRG成本核算等。分组管理就成了医生的“另一双眼睛”,其可根据医保局返回的医保支付数据模拟分组器,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事前提醒”,做到有效自身控制,避免医院出现亏损。模拟入组模拟付费,便于医生掌握预分组及费用调控。
这并非易事。要知道,国家医保局通过主要诊断和主要操作将患者划分为26个MDC(主要诊断大类)和618个ADRG(核心疾病诊断相关组)。
地方医保局再根据患者的个性特征和CV 值(住院费用变异系数CV值=住院费用的标准差/住院费用的均值)决定不同的分组,各地患者患病种类和医疗机构诊疗能力的不同,诊断、操作、费用自然大相径庭,来自国家医保局的数据显示,各试点城市分组为429组到935组不等。
尽力与当地医保局分组一致,成为医院们最大的希冀。头部厂商已经能做到95%的准确率,但是准确率表现欠佳的比比皆是。行业泥沙俱下,不少医院也因“贪图便宜”踩坑,一些医院发现自己购置的系统,DRG结算不准,甚至分错组。
据他观察,头部厂商DRG/DIP业务多处于亏损状态,“闲散游民”或能帮企业做到盈亏平衡。归根结底,DRG系统产品成本太高,竞争压力过大,才会造成大面积亏损的状态。“成本是收入的1/5,才可以有盈利的可能。”
不同于HIS厂商,DRG/DIP系统多以插件形式安装在医院的HIS系统中,这也造成了一种现象:单独DRG/DIP业务极难存活,很容易被换掉。
而资本热捧下,越来越多的厂商涌进,掘金这140亿元的沃土。红海市场转瞬变成了蓝海市场,订单量却未如预期般快速释放,厂商们不得不上演一场贴身肉搏的价格战。
白帆回忆道,曾有一个项目,15万标的,十几家公司去投标,最后中标的公司近乎只是象征性的收费。成本都覆盖不了,更何谈盈利。
信息建设需要投入,需要真金白银的花钱,在这点上,部分医院已经觉醒了。但是企业们贴身打价格战,让医院难以分辨哪些厂商更具实力,甚至有些医院采购之后,发现完全不行,不得不更换厂商,还要重新掏出一笔高额的服务费。
目前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带来的系统改造需求可分为局端和院端两部分。局端改造多针对于医保局,厂商们需建设DRG/DIP综合管理平台并与原有医保系统进行对接、对医保信息业务编码进行贯标改造、与区域内定点医疗机构的HIS 系统及医保系统进行对接联调。
院端改造多从病案管理和日常运营两方面进行信息系统改造,不仅要完成国家医保版2.0疾病诊断及手术操作编码院端映射工作、对原有HIS系统进行系统对接改造、构建医保结算清单数据传输接口、病案首页质控体系等,还需建设院内CHS-DRG/DIP 管理平台,包含多种功能模块,可以为各科室成本管控提供数据支持。
为了医保、职能科室、临床科室同频,医院对于系统会有不断更迭新增的需求,也让相关企业的研发投入居高不下。“亏损的核心原因是医院需求不明确。”华浅剖析道。目前需求变化更迭速度很快,不同的医院领导有不同的想法,且医疗机构每家需求不一,定制化程度较高,厂商们需要进行针对性地研发,也造成了研发成本居高不下。
东北证券预测市场容量在140亿元以上,其中二级医院约80亿元,三级医院约60亿元。国金证券也在今年10月,信心满满地写下:DRG/DIP订单有望加速释放,精细化管理推动HIS迭代。
金秋季节,勾勒出的商业规模也令人神清气爽。国金证券指出,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有206个统筹地区实现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实际付费(共395个统筹地区),其中按DRG/DIP 付费的定点医疗机构达 52%,则约有73%的医疗机构尚未完成DRG/DIP付费。
根据HC3i数字医疗网统计,三级医院上线DRG/DIP信息系统费用约100-200万元,二级医院建设费用约 50-100万元,则院端改造空间近百亿元,此外已实现付费的医疗机构还存在系统运营维护需求,相关订单有望随政策推进加速释放。
可回归到现实来看,却给企业们泼了一盆凉水。医院们前些年忙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今年本来打算加速DRG/DIP信息系统建设,为期一年的全国医药反腐使得相关部门领导退避三舍,部分项目招标推迟,甚至有企业直接丢了大额订单。
不过有业内人士看来,大规模的医疗反腐或在为DRG/DIP付费扫清障碍。究其原因,成功推进支付改革,一个关键前提是要在诊疗环节形成以临床价值导向的意识,得到医生群体的广泛支持。在2023年这个节点推进为期1年的医药腐败专项整治,或能提高医生群体对临床价值的认可和支持,为明年DRG/DIP的全面扩围覆盖准备。
在一个理想模型下,厂商们通过测算,寻找疾病诊疗费用的合理极限点,降到合理范围。医生真正提高自己的诊疗技术,以此实现价值医疗。毕竟,DRG/DIP支付方式的改革重点并不在于控费,而是尽力去挖掘现有医保体系的潜能,探索如何以更高的效率去满足更多的医疗需求。
尽管现阶段DRG/DIP支付方式推进过程有些许坎坷,但时间表在前,相关改造需求或在2024年—2025年内集中释放。厂商们经过大浪淘沙、风云变幻,才能筛选出谁是真正的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