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把准凝心铸魂的着力点
时间:2023-10-16  浏览次数:663

  作者:刘建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鹏(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特别是关于“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的要求,强调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这就不仅强调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的极端重要性,强调了在凝心铸魂上下大功夫的必要性,而且进一步指明了下功夫的着力点,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做好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和步骤。

  新时代理论武装和理论教育工作的推进,是一个包含着若干环节的有机过程。其中主要有学、懂、信、用四个基本环节,而这同时也是四个基本的着力点。下功夫学理论,就要从这四个方面发力用力加力。

  立足“真学”,原原本本学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论着和重要讲话。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凝心铸魂,首要是“真学”习近平总书记的着作。这里的“真学”,不仅是认真地学,而且首先是真心、诚心、全情投入地学习,而不是敷衍了事、装装样子的“假学”。一是原原本本学,扎扎实实“读原着、学原文、悟原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总书记的原着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方法。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和着述是新思想的原初表述,也是最经典表述。二是全面系统学。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极为丰富,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方方面面。我们在学习时虽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而有所侧重,但还是要坚持系统观念,完整系统地学习。要集中学习《习近平着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四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专题论述摘编等。三是及时跟进学。紧跟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步伐,及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讲话和论述,特别是学习《求是》杂志陆续发表的重要讲话全文,以及《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的重要指示。四是联系实际学。要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实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力求“真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不但要“真学”,而且要“真懂”,不能像有些人那样“学了也是应付场面,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一要悟道理,坚定“四个自信”。党和国家之所以取得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要从新思想中领悟新时代改革发展、治国理政的道理,从新思想中弄通以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来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的道理。二要明学理,悟透精髓要义。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基本观点、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明晰其中蕴含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科学方法和精神品格,特别是要不断深化新思想的学理化、体系化研究阐释。三要思哲理,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之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哲学基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要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看家本领”。“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是我们必须努力学懂弄通的核心内容。

  达到“真信”,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知识变成真诚的理论信仰。学习科学理论,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懂得理论的学理,而且要把知识和学理转化为理论的信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理论的凝心铸魂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科学与价值的统一,是理论与信仰的统一。要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做这一科学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要通过对这一科学理论的学习和掌握,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和共同理想,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意志,坚定对党的领导和人民政府的信任。坚定中国人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切实“真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信仰的威力不仅在于内心的确信,更在于行为的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是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要提高理论学习特别是理论运用的自觉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要掌握运用贯穿其中的“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运用其中蕴含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掌握运用其中涵括的丰富多彩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不仅用以指导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而且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在真用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收获工作进步和事业发展的成果,而且能不断加深自己对科学理论的领会和理解。

  “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四个环节前后相继、层层递进,是一个有机统一、密不可分的整体。真学是基础,真懂是关键,真信是核心,真用是根本。要科学把握这四者的关系,做到学思用结合,知信行统一。

  “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是总体性要求,其作为一个整体已经讲清楚了理论武装的主要着力点。但是,做到这四个方面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有一个内在的深刻的变化过程,表现为“深化内化转化”三个方面。这“三化”深刻揭示了实现“学懂信用”的内在机制,为我们下功夫并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注重“深化”,使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领会不断走向深入。习近平总书记的论着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的,并不难学难懂,但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一思想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学理哲理。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中有许多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层面的内容,但背后却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因此,为了真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和科学体系,就必须使自己的理论学习不断走向深入。为此,首先要养成独立思考特别是深入思考的习惯。只学习不思考不是真正的学习,也不可能走向深入。在读书的过程中要边学习边思考,不能让字句从眼前随意滑过,而是要让眼光和思考在重要的地方停下来,让思绪充分伸展,找到理论的底层逻辑,从本质与规律的层面去思考和把握道理所在。其次,为了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深刻,要多读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书,逐步养成深刻的理论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习近平总书记着作的深刻内涵,特别是领会和掌握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后,对于有学养的人来说,还要提倡研究性学习,深入钻研习近平总书记的着作,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作出深入的学术研究和学理阐释。

  走向“内化”,把科学理论内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内化是一个由外而内的深化过程,是科学理论走进人的内心世界并转化为人的内在信念的过程。内化过程包含着多个方面的深刻内涵。首先,内化是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映的是当代中国事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它本身是一种普遍性社会意识或社会意识形态,并成为党和国家整个事业的指导思想。这一社会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过程,就是一个从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的内化过程。其次,内化是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知识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着作中,体现在党的重要文献和理论宣传材料中,而理论学习和理论教育的过程,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知识的内化过程。最后,内化是理性认识转化为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过程。如果说“深化”主要是理性层面的,那么“内化”则是从理性认识到价值观的转变,以及从价值观到理想信念的转化。内化的结果是科学和价值的统一、理性和情感的统一、知识和信念的统一。为了实现科学理论的内化,就要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认同。要坚定理论自信,坚持不懈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滋润心灵,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实现“转化”,把理想信念转化成自己持之以恒的实际行动。在实现了从理论到信念的内化后,理论武装的过程还没有结束,还要实现内在信念向外部行为的转化。也就是在“内化于心”之后,再“外化于行”。理想信念虽然发生在人的内心深处,但它必须能够转化为行动,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致力改造世界和创新美好生活的实践性信仰,它必然要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强大实践。要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诚信仰者,就要同时做这一科学思想的忠实践行者。把理想信念转化成持之以恒的实际行动,贵在坚持,贵在有恒,任何时候和条件下都不能有所动摇和懈怠。要在理想信念的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从生活和工作中的点滴小事做起,踏踏实实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在新征程上,面对新的风险和挑战,还要坚定奋斗意志,增强斗争精神,既要抵御来自不同方面的各种诱惑,又要奋起与各种错误思想和行为作斗争,捍卫和践行自己的理想信念,并将其变成美好的现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体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是一个持之以恒、持续深化的过程。只要我们在这些着力点上持续发力,不断加力,就一定能在理论武装上焕发出强大的力量。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上一篇:4岁男童被独自关在出租屋内保护儿童各方都应负起千钧之责   下一篇:找准金融支点“撬动”科技创新